海外网6月21日电 据日本富士电视台21日报道,当前,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正在日本各地蔓延,不少感染者在治愈后出现了后遗症,症状各不相同,甚至有儿童在治愈后持续出现不明原因腹痛,并为此切除部分神经。
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于6月发表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调查结果,从2020年到2021年感染住院的1066人中,有3成以上在治愈一年后仍有疲惫、呼吸困难、集中力下降等症状。随着奥密克戎毒株在2022年感染扩大,其后遗症也更加多样。
日本一名20多岁的女性在感染奥密克戎一年多后,疲惫无力感一直持续,导致其一直在家里卧床不起,甚至连简单的步行、做家务、洗衣服等都要家人代为完成。日本大阪府一名50多岁男子在痊愈一年后仍有倦怠感和腹痛等症状,尽管吃了很多药都无法改善。此外,一名11岁男孩在治愈后也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剧烈腹痛,甚至无法上学,最终被迫切除了疼痛部位的神经。
为男孩做手术的医生表示,新冠肺炎会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炎症,但为何为导致腹痛,原因很难明确。京都大学教授上野英树认为,即使新冠患者治愈,病毒的蛋白质等成分也会残留在其体内,并出现各种症状,“后遗症的长期化令人担忧”。(海外网 吴倩)
相关新闻
全球首个奥密克戎后遗症研究发表 这五种最常见(看看新闻KNEWS)
6月16日,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在《柳叶刀》上发布了全世界首个关于奥密克戎后是否会患有“长期新冠”(Long Covid)的研究。
“长期新冠”即“新冠后综合征”,也被称为“新冠后遗症”,这一概念是伦敦大学学院教授Elisa Perego,于2020年5月在社交媒体上最早提出的。2021年10月
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“长期新冠”的临床病例定义:在染疫后3个月内至少出现一种症状,持续至少2个月,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情况。
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者观察了5万多名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与4万多名德尔塔病毒感染者(注:这次比较的两者都是接种两剂及以上疫苗的人群,因为没有足够数据评估未接种疫苗的人产生长期新冠的情况),结论是:奥密克戎导致“长期新冠”的概率(有4.5%的患者出现后遗症)是德尔塔概率(10.8%)的一半。不过,目前奥密克戎导致“长期新冠”的时间范围还处于未知阶段,症状表现上也尚未有研究表明与其他毒株有较大差异,对儿童的长期影响也尚没有评估。
那么,如何判断一个已经阴性的人患有“长期新冠”呢?具体表现为哪些症状?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等学者观察发现,在研究的4万多名患者中(皆为2021年前感染),80%的患者在确诊4周后至少患有一种后遗症。其中,这五种后遗症最为常见:极度疲惫(58%)、头痛(44%)、注意力障碍(27%)、脱发(25%)与呼吸障碍(24%)。
而根据“患者主导的研究合作组织”(Patient-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)发布的报告:这些后遗症可以大致分为10大类,共203种症状。10大类分别为:系统性感知、生殖系统,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、心血管疾病、肌肉骨骼、免疫系统、五官与大脑、肺部、消化系统、皮肤和神经系统。
其中,系统性感知上的症状最常见,包括疲劳,劳累后的身体不适、发烧、多汗、低温等症状。此外,胸闷、心悸、心率过快、胸部灼热、肌肉疼痛、关节疼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呼吸困难、咽喉痛、脑雾(即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)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难以思考等症状,发生频率也超过50%。
研究者也发现,性别、年龄、身体情况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“长期新冠”的持续时间与发生概率。根据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布的报告,“长期新冠”与年龄显著相关,整体而言,年龄越大,出现“长期新冠”的概率越高。在性别上,中年女性出现“长期新冠”的概率较大。此外,若在感染新冠病毒前,患者的身体、情绪处于亚健康状况,那么在感染后出现“长期新冠”的概率也更大。
面对“长期新冠”,我们该怎么办?目前而言,接种疫苗依旧是较为有效的缓解方法,但必须完全接种。同时,确诊后接种疫苗,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“长期新冠”的症状。
目前,尚未有明确、系统的方式治疗新冠后遗症,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团队在采访时表示,新冠后遗症的负担仍然相当高,两年后整体健康程度还是低于普通人。因此,还需要继续探索“长期新冠”的发病机制,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。
点击进入专题:全球多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今日国际热闻0621